多乐升级单机版游戏:
1-进水管; 2-配水槽; 3-斜板; 4-集水槽; 5-出水落水斗; 6-污泥斗; 7-排泥管
斜流沉淀池具有沉淀效率高、停滞时间短、占地少等优点,在给水处理中得到较为广泛的 应用,在废水净化处理中应用不普遍。在选矿水尾矿浆的浓缩、炼油厂的含油废水的隔油等已有较 成功的经验,在印染废污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中也有应用。
1、向心辐流式沉淀池(周边进水中心出水) 一般的辐流式沉淀池,废水是从中心进入而在池四周出流,进口处流速很大,呈紊流状态, 这时原废水中悬浮物质浓度亦高,紊流状态阻碍了它的下沉,影响沉淀池的分离效果。
而向心辐流式沉淀池与此恰恰相反,原废水从池周流入,澄清水则从池中心流出。 也能采用池周进水池周出水的方式。
斜流式沉淀池是在沉淀池的沉淀区加斜板或斜管而构成。它由斜板(管)沉淀区、进水配水区、 清水出水区、缓冲区和污泥区组成。
不满足长宽比要求时,应分为n格,当采用机械刮泥时,b 还应与刮泥机的衍架宽度相
区的各个过流断面,既有利于沉降,也使出水中不挟带过多的悬浮物。 出水一般都会采用三角堰;
(2)沉降区的设计 沉降区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沉降区的长、宽、高尺寸和沉淀池座数或分格数,其主要内容如
t ——污水沉淀时间 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取2.0~4.0m。 ②沉淀区总面积A:
2、水渠、配水区(墙或管)、出水渠等; 按辐流式、平流式沉淀池、竖流式沉淀池分别介绍。
(1)辐流式沉淀池(中心进水周边出水) 1)结构设计 中心管:中心管管径按流速应大于0.4的最小沉速设计; 导流筒:导流筒的深度一般为池深的一半,容积占沉淀容积的5%; 出水集水渠:现行辐流式沉淀池的出水集水渠一般位于距池壁的1/10R处; 出水堰:单侧或双侧三角堰。 超高、缓冲区:超高不少于0.3m;缓冲层高采用0.3~0.5m。
式中:L1——流入口至挡板距离,m L2——沉淀区长度,m L3——流出口至挡板距离,m
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,在重力作 用下产生下沉作用,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。
沉淀处理工艺的四种用法 沉砂池: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无机性易沉物。 初次沉淀池:较经济的去除悬浮有机物,减轻后续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有机负荷。
二次沉淀池:用来分离生物处理工艺中产生的生物膜、活性污泥等,使处理后的水得以澄清。
(不满足长宽比要求时,应分为n格,当采用机械刮泥时,b还应与刮泥机的衍架宽度相对应)
1)结构设计 配水:中心管、反射导流板 出水:一般都会采用三角堰; 集水:集水渠。
4、工艺装备 沉淀池的主要工艺装备为刮泥机。 刮泥机的设计主要按照沉淀池的形式、尺寸(直径或宽度)以及所需的排泥方式进行。
例平流式 (1)入流区和出流区的设计 平流式沉淀池的配水可采用进水挡板或进水穿孔墙等;作用是使废水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沉降
①对于辐流式沉淀池,依据沉淀面积即可确定沉淀池的直径; ②对于平流式沉淀池,依据必需的长宽比和宽深比可确定沉淀池的长和宽。 ③对于竖流式沉淀池,工艺尺寸的确定另外给出。
③ 上升深度h2:h2·t 无资料时,t取1.5~2.0h,径深比不大于3。
④ 超高、缓冲区高度:超高不少于0.3m;缓冲层高采用0.3~0.5m。
目前多采用如下图所示的锯齿形溢流堰,这种溢流堰易于加工,也非常容易保证出水均匀。 水面应位于齿高度的1/2处。
进水区有整流措施,保证入流污水均匀稳定地进入沉淀池。 出水区设出水堰,控制沉淀池内的水面高度,保证沉淀池内水流的均匀分布。 沉淀池应沿整个出流堰的单位长度溢流量相等 ,对于初沉池一般为 250m3·d,二沉池为 130~250 m3·d。 锯齿形三角堰应用最普遍,水面宜位于齿高的1/2处。 为适应水流的变化或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,在堰口处需要设置能使堰板上下移动的调节装置, 使出口堰口尽可能水平。 堰前应设置挡板,以阻拦漂浮物,或设置浮渣收集和排除装置。 多斗式沉淀池,不设置机械刮泥设备。每个贮泥斗单独设置排泥管,各自独立排泥,互不干扰, 保证沉泥的浓度。
(1)传统沉淀池的缺点: 一、去除率不高,常用的沉淀时间为1.5h,悬浮物的去除率一般在40%-60%之间,很少超
(2)提高沉淀池的去除率: 一、从原水水质方面着手,采取一定的措施,改变水中悬浮物质的状态,使其易于与水分离沉降。
混凝就是比较有效的方法。 二、从沉淀池的结构方面着手,创造更适宜于颗粒沉降分离的条件。
污泥浓缩池:将来自初沉池及二沉池的污泥进一步浓缩,以减小体积,降低后续构筑物的尺 寸及处理费用等。
从污水中去除砂子、煤渣等比重较 大的无机颗粒,以免这些杂质影响 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。
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,即将 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 使比重大的无机颗粒下沉,而有机 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。
优缺点: 排泥多采用重力排泥,简单易行;对Q波动适应能力小;适于中小厂。与平流式及辐流式不同,
泥斗一般为圆台形,上部直径为2m,下部直径为0.5-1m,泥斗倾角大于45 ;
泥斗一般为(正)棱台形,上部边长与池宽相同(若池宽较大时可设多个泥斗),下
竖流式沉淀池的平面可为圆形、正方形或多角形。直径或边长一般在8m以下,多介于4-7m之间; 缓冲层0.3m。
一般都会采用堰流,在堰口保持水平。出水堰的负荷为:对初沉池,应不大于2.9·m;对二次沉 淀池,一般取1.5~2.9 ·m。亦可采用多槽出水布置,以提高出水水质。 7.贮泥斗的容积:
一般按不大于2日的污泥量计算。对二次沉淀池,按贮泥时间不超过2小时计。 8.排泥部分:
沉淀池一般采用静水压力排泥,静水压力数值如下:初次沉淀池不应小于14.71(1.52O); 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应不小于8.83 (0.92O); 生物膜法的二沉池应不小于11.77 (1.22O)。
1.设计流量 在合流制的污水处理系统中,当废水是自流进入沉淀池时,应按最大流量作为设计流量;
当用水泵提升时,应按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作为设计流量。在合流制系统中应按降雨时的设计流 量校核,但沉淀时间应不小于30。
3.沉淀池的经验设计参数 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,如无污水沉淀性能的实测资料时,可参照经验参数选用。
(一)设计内容 (1)沉淀池的设计包括功能构造设计和结构尺寸设计。 前者是指确定各功能分区构件的结构及形式,以满足各自功能的实现;后者是指确定沉淀池的
整体尺寸和各构件的相对位置。 (2)设计良好的沉淀池应满足以下三个基础要求①有足够的沉降分离面积;
②入流区和出流区结构符合常理、能均匀布水和集水; ③有尺寸适宜、性能好的污泥、浮渣收集和排放设备。
5.沉淀池的几何尺寸: 沉淀池超高不少于0.3m;缓冲层高采用0.3~0.5m;贮泥斗斜壁的倾角,方斗不宜小于60 ,
(2)平流式沉淀池 1)结构设计 配水:平流式沉淀池的配水可采用进水挡板或进水穿孔墙等; 出水:一般都会采用三角堰; 集水:平流式沉淀池的集水采用多重集水渠; 超高、缓冲区:超高不少于0.3m;缓冲层高采用0.3~0.5m。
进行沉淀池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废水流量、水中悬浮固体浓度和性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 。因此,必须确定有关设计参数,这中间还包括沉降效率、沉降速度(或表面负荷)、沉降时间、水 在池内的平均流速以及泥渣容重和含水率等。这些参数通常要通过试验取得;若无条件,也 可根据相似的运行资料,因地制宜地选用经验数据。
按斜板或斜管间水流域污泥的相对运动方向来区分,斜流式沉淀池有同向流和异向流两种。污水 处理中常采用升流式异向流斜流沉淀池。
异向斜流式沉淀池中,斜板(管)于水平面呈60º角,长度通常为1.0m左右,斜板净距(或斜管 孔径)一般为80~100。斜板(管)区上部清水区水深为0.7~1.0m,底部缓冲层高度为1.0m。
上一篇:技术指南



